司法为民暖人心 化解纠纷促和谐
光耀华夏讯(记者 袁文强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司法局黄山司法所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司法服务下沉一线,聚焦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以“抓前端、治未病”为目标,创新举措筑牢基层和谐“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该所累计调解纠纷517件,成功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标。
一、创新机制,多元联动织密调解网络
黄山司法所在黄山街道党委的大力协助下,整合全街道多方资源,依托街道调解中心,设立“老吴调解工作室”,从而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调解网络。
1、“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辖区内的所有人民调解员嵌入社区网格,再进行人员、网格精细划分,实现纠纷排查“全覆盖、零遗漏”。这种模式实现了调解力量的精准投放,调解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动态,快速响应并介入纠纷处理,大大缩短了纠纷处理周期,提高了调解效率。
2、科技赋能便民服务。依托“线上调解”平台开展远程调解,设立“流动调解室”进村入户,为老年人、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家门口”服务;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司法所运用“线上调解”与“多方会审”等便民措施。“线上调解”依托互联网平台,让身处不同地点的当事人无需奔波,通过视频连线即可参与调解,打破了空间限制。
3、多部门协同高效化解矛盾纠纷。联合派出所、村委会、劳动监察等部门建立“多元化解联动机制”,成功处置多起复杂纠纷,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治理闭环。与派出所建立信息互通、联合调处机制,对于涉及治安等复杂纠纷共同处置;借助村规民约的乡土规则优势,引导当事人在遵循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化解矛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纠纷化解网络,针对复杂纠纷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实现了调解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二、夯实基础,制度保障提升专业水平
为破解调解工作“重调轻防”难题,黄山司法所结合上级相关部门的信息材料,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强化制度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1、风险预警前置化。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建立黄山街道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通过定期走访、信息员反馈等渠道动态掌握辖区矛盾纠纷苗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2、队伍培养专业化。严格落实调解员培训考核制度,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法律法规解读、调解技巧提升、心理学应用等多方面知识。培训后进行严格考核,确保调解员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各类纠纷。
3、成果巩固长效化。推行调解协议“跟踪回访”制度,建立调解回访制度,对已调解成功的案件进行跟踪回访,确保协议及时履行。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履行情况以及调解满意度,通过回访及时发现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调民政介入、劳动仲裁、司法确认等手段,确保调解协议得到切实履行,巩固调解成果,维护司法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以案释法,温情调解化解民生难题
某村两位村民因房屋边界问题产生长期矛盾,多次争吵甚至险些发生肢体冲突。司法所调解员运用“人民调解员+网格化”管理模式,第一时间得知情况后迅速介入。借助“多方会审”机制,联合村委会、土地管理部门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一方面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权属界限,另一方面从邻里情谊和长远发展角度耐心劝导。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重新划定土地边界,多年积怨一朝化解,有效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多亏调解员耐心调解,不然我们两家真要闹上法庭了!”调解过后当事人感慨道。社区干部也坦言:“司法所的介入让基层矛盾少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
黄山司法所吴德河所长表示,未来将深化“调解+”模式,探索建立行业性调解委员会,针对家事、商事等纠纷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法治宣传与调解工作深度融合,力争实现“无讼社区”全覆盖,让法治温度浸润基层每个角落。责编:许顺喜
- 上一篇:北京翌泽文化携手群策群利与动感…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