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国:我和滦南地秧歌的不解之缘
秧歌,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集鼓乐舞蹈歌唱于一体的民间传统综合艺术形式。冀东秧歌俗称“扭秧歌”,在锣鼓唢呐伴奏下翩翩起舞,尽显娇羞妩媚、幽默诙谐、懵懂滑稽之形态,尽情抒发节日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之憧憬。
冀东秧歌源于宋、元,成于明,盛于清,滦南地秧歌是在吸收借鉴冀东和东北地秧歌优秀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是重在功夫“扭”,二是重在创新“演”,淋漓尽致的表演与铿锵有力的声乐交相辉映、相互配合,令人闻鼓而动、闻曲而舞,让地秧歌展现出更加传神的魅力。
滦南地秧歌2009年被列入唐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俊民、麻彩虹、刘从江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滦南地秧歌与我有着不解之缘。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8岁起马建国便随着父亲学习地秧歌,逐渐成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秧歌角。少年得志难免使我有些自负,自视颇高,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演出中,我结识了滦南地秧歌代表性人物麻彩虹老师,才使我对地秧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麻老师的表演落落大方,身体形态婀娜多姿,百人队伍中独具一格,彰显醒目,让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我油然而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感。我满心激动徘徊在场边,期待演出结束后能向麻老师求教。可能是因为麻老师有要事,演出之后就匆匆上车离去,我便与滦南地秧歌名家擦肩而过。虽有失落,但对高超表演艺术的憧憬也使我和滦南地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次演出过后,麻彩虹老师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如何才能拜在她的门下,学习滦南地秧歌并传承传统文化成了我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信念坚定、步伐铿锵,执着的走在对秧歌的学习探索之路上……
后来,马建国追随滦州地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建平师父学习蒯和妞的表演,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演出和刘建平师父的精心教学下,马建国的地秧歌表演技艺得到升华。刘建平师父严师厉父般的教学更是严谨缜密从不疏忽,从眼神到动作,从身心到形态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马建国也就这样一直陪伴师父行走在秧歌演艺界。
一次马建国与师父老铁(刘建平)参加演出,再次欣赏到麻彩虹老师的演出。师父与马建国情同父子,看到我异样的眼光和不可磨灭的深情,便知其中端倪,“你再学学滦南的秧歌文化吧,年轻人艺不压身”。马建国就像一个受宠若惊的小儿一样频频点头答应,从此在师父(刘建平)的引荐下我拜在麻彩虹师父门下,成为麻彩虹师父的首席大弟子,马建国终于和滦南地秧歌结下了缘。
麻彩虹师父资历深厚、艺术精湛,教学思路清晰、大胆创新,因人施教,根据马建国的自身条件创新了属于我的风格和设计。她对教育一丝不苟、严谨缜密,面对艺术更是要求苛刻,不管怎么苦和累,都要把表演做到细致、精致、极致。师父对我最大的启发和忠告就是,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先有德才有艺,德艺双馨才最美。一个全新的我、不断进步的我在师父的谆谆教导下脱颖而出。在麻彩虹师父的指导下,我创造出以凤凰为主题的形态和演绎,被河北省舞蹈家协会认可,并被授予“火凤凰”荣誉称号。在抗击疫情期间,我和师父代表滦南创作抗疫视频以艺抗疫,被唐山市委宣传部采纳推广,从此我更是和滦南地秧歌文化密不可分,我尽心竭力的传承滦南地秧歌,也收获了硕果,2020年,我被滦南县确定为滦南地秧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几年来,在师父麻彩虹和老铁(刘建平)的教育和指引下,终不负厚望,我现为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唐山市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华艺术名家联谊会会员、滦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公益记录者记者、老铁艺术团理事、乐亭县舞蹈协会副主席,乐亭县十大“最美文化达人”。
自古文艺没有界限,在师父们持之以恒的细心栽培下,我不但爱上了滦南地秧歌,更把滦南地秧歌带向乐亭、滦州、唐山市区、丰润等地,而且把滦南地秧歌的地域特色不断传播,曾被沙流河特邀担纲百人秧歌编导和排舞并被授予创作导演称号。在麻彩虹师父的教导下,滦南地秧歌不仅让我得到艺术上的升华,更教会我德艺双馨的意义,在今年疫情防控中,我以艺抗疫录制的小视频被唐山电视台播出,同时积极参加社区抗疫志愿工作,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
马建国表示,传承和发扬滦南地秧歌文化和技艺将是我人生的必修课和终身课,相信滦南地秧歌将在一代代地秧歌表演艺术家和表演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兴久不衰、繁荣发展。(记录者:马建国)
责任编辑:吴迪
- 上一篇:民建唐山路北七支部召开主题教育…
- 下一篇:董虎艇文学作品:别把好经念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