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公益慈善

生命在坚守战位中绽放光华致 吴忠市利通区蓝天救援队在行动

时间:2022-11-05 11:08:47来源:作者: 点击:

面对突然袭来的9.20新冠疫情,在业务主管单位吴忠市利通区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利通区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闻令即动,勇毅笃行,同舟共济,一起守护他们美丽的家园。危难关头,他们抛家舍业、逆行出征,用实际举动彰显了吴忠市民的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也彰显了利通区蓝天救援人的精神风采、高尚情操和博爱情怀。

 

疫情防控阻击战进入关键时期,信心是一颗“定心丸”,也是一针“强心剂”。越是惊涛骇浪,越需从容不迫。面对蓝天救援队工作量以及疫情防控,恐慌和焦虑在所难免。倘若真的慌了手脚、丧失理性,不仅会坏了大局、加剧疫情,更容易丧失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信心比金子更重要,不能缺了那股子气儿和劲儿。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从哪里来?其实,信心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我们手中。看身边工作人员、恪尽职守,筑起了一条防线。蓝天队员连轴消杀、党员干部靠前指挥,所有工作人员动员起来,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到各部门紧急行动、紧抓落实,再到各岗位众志成城、团结奋战,这是蓝天救援队团结显著优势。蓝天救援队本着“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秉持“无私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服务宗旨,义无反顾的奔赴这场抗议阻击战。

疫情当前,使命在身,在队长王志林的带领下,全体队员众志成城,连续奋战,不眠不休,认真做好抗疫消杀、安保执勤、核酸检测维护秩序,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不畏艰险,逆向而行,主动配合政府、各社区、小区、街道的工作,协助各个卡口执勤、消毒消杀,并不断加强疫情防控消杀培训工作,督促消杀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消杀作业标准,对吴忠市重点区域持续开展防控消杀,筑牢防疫安全屏障,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与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9.20疫情突发至今,据统计已累计支援一线达620人次,执行任务达120多次,累计覆盖性防控消杀70多个小区1400多栋楼,入户医学隔离返回前室内终末消杀982余户,对吴忠市及利通区政府的职能直属部门机构进行疫情防控消杀!其中包含吴忠市政府大楼、吴忠市利通区政府大楼、吴忠市公安局、吴忠市利通区公安分局、利通区民政局、利通区应急管理局、市交管局、交警大队、车管所、执法大队、利通区所辖所有乡政府,16个派出所,中小学校19所,幼儿园9所,8个乡镇高风险管控区域的外部环境消杀6遍,出动消杀远程设备车辆18车次,消杀区域广,面积大!解除医学隔离乡镇人员返回的入户前消杀700余户。接收、转运防疫物资、日用品、食品、接送病人、救援走失人员、护送精神病人、核酸检测点维护秩序、日徒步约2万步、爬楼6至7层以上难以计数,受益人数达45000多人。

 

这一组组数字都是消杀队员们每天背着十多斤的药箱,手拎三十斤的消杀设备走过封控区、防控区、隔离区、生活区、校区、村镇等消杀工作的折射,是汗水谱写,真正是双脚踏后土,热爱涌苍穹。抗疫机动中队赴一线人均公益时长550小时以上,定点防控880小时,累计搬运,运输防疫物资45小时,出勤队员累计14000小时公益时长…出勤期间所有队员义务付出,不求回报,自筹资金与设备,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给政府增加负担。

队员杨帆、刘海龙在执勤期间不慎受伤,但他们不肯休息,他们担心人手紧张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影响其他人员的调度,伤势简单处理后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杨帆说:“轻伤不下火线,和其他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队员们比,这点伤算的了什么!”刘海龙还调侃说:“这伤就是我的勋章啊,我骄傲。”这样的精神始终激励和鼓舞着大家。

 

据记录者了解:所有出勤队员在疫情防控的二十余天均未回家,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解封后又自行隔离,为自己负责,也为大家负责。无数灾难面前,蓝天救援就是后备队,是预备役,是一直看不见的力量,却总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冲在第一线。蓝天救援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来自群众中,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间有老师、有医生、有干部、有群众,有企业法人,有基层职工,有退休人员,还有在校学生......在这里,他们没有酬劳工资没有收入没有补贴,他们只有任务、出勤、服务、救援...他们不关心荣辱,不计较得失,不在乎非议,仅凭一颗爱心、一份善意,一个信念、一腔热诚、一肩社会责任感,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在前路未卜的地方,默默无闻做出无数善举,他们是汇入汪洋的涓涓细流,是能燎原的星星之火,是能照亮黎明的点点星光,他们以微薄的光,用身上那一抹蓝,绘制朗朗乾坤,还我们长空清明!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全力以赴、不忘初心的状态去打赢这场硬仗,取得属于我们的真正胜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应急救援组织该有的社会担当与责任。

人间的温暖在于希望,坚定的心抵过一切恐惧!那一抹蓝替我们默默守护,守护安宁,守护健康,然后替我们撑起蓝天。(记录者:陈太平)

责任编辑:吴迪

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光耀华夏》纪录片栏目组;主办:《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肖士广 18601291766、张宏亮 13810401717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1028515号